蒙古包是蒙古族傳統游牧人民的移動性住房。古稱穹廬,又稱氈帳、于游牧。在匈奴時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,一直沿用至今。蒙古包是很多的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,大多數的蒙古族人民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、綿羊、牦牛、馬以及駱駝尋找新的牧場。蒙古包隨牧經常搬遷。冬營地設包房,一般需要尋找山灣或者是洼地,這樣一方面是牲畜的飲水易解決,另一方面能夠避暴風雪侵襲,夏營地,要到高處以及通風的地點設包。這樣能夠防止牲畜受熱,人住涼爽,少蚊蠅。春、秋兩季的場地更換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。
蒙古包古代又叫做穹廬、“氈包”或“氈帳”。根據歷史上《黑韃事略》記載:“穹廬有二樣:燕京之制,用柳木為骨,正如南方罘思,可以卷舒,面前開門,上如傘骨,頂開一竅,謂之天窗,皆以氈為衣,馬上可載。草地之制,以柳木組合成硬圈,徑用氈撻定,不可卷舒,車上載行。”
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牧民生活質量的改善,穹廬或氈帳逐漸的被一些蒙古包代替。蒙古包是圓形尖頂的,頂上以及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。普通蒙古包,頂高100-150尺,圍墻高大概是50尺左右,包門朝南或者是東南開。包內四大結構為:哈那(也就是蒙古包圍墻支架)、天窗(蒙語“套腦”)、椽子和門。蒙古包用哈那的多少來區分大小,通常分為40個、60個、80個、100個以及120個哈那。120個哈那大小的蒙古包,在草原是罕見的,面積大概能夠達6000多平方米,遠看就像是一座美麗的城堡。過去的幾十個這么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,十分壯觀。
此外,蒙古族住所的式樣還有解放前喇嘛住廟宇。王公的府邸多選自然環境優美、水源充足、建筑壯觀的廟宇式建筑。